PMP考試2021年預計只考3次,上半年考試時間在6月20日,具體時間如有變動,請以官方信息為準!
31.進度績效指數
進度績效指數(SPI):進度績效指數是比較項目已完成進度與計劃進度的一種指標,計算方法是SPI=EV/PV。
當SPI<1.0時,說明已完成的工作量未達到計劃要求;
當SPI >1.0時,說明已完成的工作量超過計劃;
當SPI =1.0時,說明已完成的共工作量與計劃工作量相等。
32.成本績效指數
成本績效指數(CPI):成本績效指數是比較已完成工作的價值與實際成本的一種指標,計算方法是CPI=EV/AC。
當CPI<1.0時,說明已完成工作的成本超支;
當CPI>1.0時,說明到目前為止成本有結余;
當CPI=1.0時,說明到目前為止所花費的成本等于預算成本。
33.PDCA(戴明環)
PDCA(戴明環)是質量管理專家戴明提出的一種質量改進方法。將質量管理全過程劃分為計劃(Plan,確定方針和目標,確定活動計劃)、執行(Do,實現計劃中的內容)、檢查(Check,總結執行計劃的結果,注意效果,找出問題)、行動(Action,對總結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,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并適當推廣)四個階段,建立PDCA的循環。
34.預防成本VS評估
成本VS失敗成本
預防成本:預防特定項目的產品、可交付成果或服務質量低劣所帶來的相關成本。
評估成本:評估、測量、審計和測試特定項目的產品、可交付成果或服務所帶來的相關成本。
失敗成本(內部/外部):因產品、可交付成果或服務與相關方需求或期望不一致而導致的相關成本。
35.一致性成本VS非一致性成本
一致性成本在項目期間,用于防止失敗的費用,包括預防成本(培訓、流程文檔化、計劃編制、設備等)和評估成本(測試、設計確認、檢查、評審、審計等)。
非一致性成本是在項目期間和項目完成后,用于處理失敗的費用,包括內部失敗成本( 返工、 廢品、額外庫存)和外部失敗成本(責任認定、產品召回、債務、 保修、投訴處理等)。
36.測試VS檢查
測試是一種有組織的、結構化的調查,旨在根據項目需求提供有關被測產品或服務質量的客觀信息。測試的目的 是找出產品或服務中存在的錯誤、缺陷、漏洞或其他不合規問題。早期測試有助于識別不合規問題,幫助減少修補不合規組件的成本。
檢查是檢查可交付成果符不符合標準。
測試針對過程,檢查針對成果
37.質量測量指標
質量測量指標:專用于描述項目或產品屬性,以及控制質量過程將如何驗證符合程度。
質量測量指標的例子:按時完成的任務的百分比、以 CPI 測量的成本績效、故障率、識別的日缺陷數量、每月總停機時間、每個代碼行的錯誤、客戶滿意度分數,以及測試計劃所涵蓋的需求的百分比(即測試覆蓋度)。
38.因果圖
因果圖也稱為石川圖、“why-why分析圖”、魚刺圖或魚骨圖,直觀地顯示出各項因素如何與各種潛在問題或結果聯系起來。
利用因果圖可以將在產品后端發現的有關質量問題,一直追溯到負有責任的生產行為,從生產的源頭找出質量原因,真正獲得質量的改進和提高。
39.因果圖VS根本原因分析
魚骨圖,又稱“因果圖”、“why-why分析圖”和“石川圖”,將問題陳述的原因分解為離散的分支,有助于識別問題的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。
根本原因分析,關注識別問題的主要原因。
因果圖和根本原因分析都是找問題的原因的。區別是:因果圖只找原因;根本原因分析是找到原因后還會提建議,來消除問題,避免再次發生。
40.流程圖VS控制圖
流程圖:對一個過程的圖形化表示,用來顯示該過程中各步驟之間的相互關系。可幫助改進過程,并識別可能出現質量問題或可進行質量檢查的地方。
控制圖:用于確定一個過程是否穩定,或者是否具有可預測的績效。七點規則,連續七點超出(或低于)平均值,則視為失控;超過控制限,表示失去控制;超出規格限,表示不合格。
>>本文地址:
注:本站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,轉載請保留出處及源文件地址。